周大虾

设计,不过度设计;包装,不过度包装。
Tel/WeChat-152 6700 1873

© 周大虾 | Powered by LOFTER

2017,虾说什么

2017,虾说什么

以前,我喜欢用照片记录生活瞬间,回忆的时候不至于空洞;现在尝试用文字记录生活带来的变化,回顾的时候不至于难以记忆。

翻看自己2017年定下的目标:读完54本书,背4000个单词,跑步800公里,找一个女朋友,买房,买吉他学吉他。然后回顾所完成的程度,确幸我还是一个正常的普通青年。读书大概读完12本,单词应该背了1000个,跑步跑了260公里,认识几个姑娘没有相互对眼的,房子变成了飞度,最后一个目标完成了一半、买吉他(捂脸)。

上述17年初制定了六个大目标,完成与否不言而喻。没有拆分目标、没有制定可执行的阶段计划,结果显而易见。但在目标之外却另有意外收获,生活带来的变化是一份礼物,所以想谈谈在中间过程的一些变化,同时也是17年个人成长的变化。

对于17年的我来说,浮现在我脑海的是-改变。基于是两个方面的改变:跑步和思维。


1 跑步-和自己较量

16年开始其实就有陆陆续续跑步,但到直到17年的10月份之前,都是那种闲散式跑步,就是每月跑几次、或是每月跑一次,想跑就跑、不跑就躺,没有去体验跑步、或者说是享受跑步。直到17年10月27日和两个朋友一起吃饭,喝酒闲聊之余,聊到跑步。

我说:17年我跑步目标是1000公里(当时记错了、其实是800公里)但结果现在只完成100公里;接着那个朋友不好意思的说:我17年的目标也是1000公里,现在完成900公里了,咱俩相加目标完成了,哈哈。

朋友风趣的问答,却犹如一阵凉风吹将我吹醒。当时内心是备受打击的:我怎么可以如此容忍自己的惰性和平庸,将一个个目标抛之脑后。

临走之前他推荐村上村树的《当我谈跑步时,我谈些什么》。

那天开始接下来的11月跑了72公里、12月份跑了83公里,期间也看了《当我跑步时,我谈些什么》这本书,给我带来的震撼的一句话:违背了自己定下的原则,哪怕只有一次,以后就将违背更多原则。

每当晨起起来不来时,这句话就会响在我的耳边。付出就会有回报、在跑步这件事情上尤为明显,从上半年的5公里跑33分钟到现在的26分半,从只能跑完5公里喘着大气,到12月10号参加了永康半程马拉松(这里半马本来是约的1年后的杭马,然后张兄实在是无法控制自己的热血报了名,我犹豫再三主要是怕自己完成不了比赛,跑的慢我倒是做好了打酱油的准备,主要担心身体坚持不下来),不过最后顺利坚持下来,成绩也比预估快了15分钟。

跑步的改变带给了我发现了生命中更多的可能性,平日坚持跑的每一步、每一公里都是不断改变自己、挑战自己的过程。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可以跑半马,12月10日这天是17年最兴奋、最满足、最快乐的一天,同时内心产生自豪感和幸福感。


附永康半马行的小油诗

西津桥上行人一二十,

永康江边跑者八九千,

亦是,

昨日桥上行人闻永康江音,

亦是,

今日江边跑者踏永康城道。


2.1 再谈思维-工作方法的改变

17年在设计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上没有明显的突破,这和目前的工作内容有直接关系,对于我内心一直渴望在设计表现力上能有不断突破的想法,这是留有一些遗憾的。 当然问题总是利弊共存,要做成一个好的设计一个人就够了,但要做成一个好的产品需要的一群人。当你参与设计的产品有百万用户甚至更多人使用并赞赏它时,这是靠一个人做设计的成就感无法比拟的,因为这是一群人创造改变世界的影响力(捂脸)。

愿景和目标是美好和宏大的,回到现实是每日十多小时的搬砖,我经常会问自己每日忙碌的工作对公司何益、对产品何益、对个人的成长何益。我所创造的设计价值从哪追溯、工作的忙碌丝毫没有给我带来满足感和成就感。随着公司下半年的客户量的倍增,业务需求的倍增,有限的人力资源面对满足不完的客户需求,每日的各种大大小小的会议,需求讨论、功能讨论、交互讨论、和开发实现撕逼,同时还要赶着开发周期赶设计稿。

让我不得不停下来思考设计创造的价值从何而来,我内心的成就感又由何而生。面对这种需要不停探索的难题,人性的第一反应是选择退缩、最好不要直接面对。消极的想法和做法始终让我内心无法得到答案,也许这不会影响你日常常规的工作,因为只要尽量避免和其他的沟通,不要去挑战既有的工作方式,都是在心理安全边界以内的。有过半个月的类似心理后,结果是让自己感觉到了懦弱、更加不自信,这种懦弱就好比当你晨起时犹豫后又缩回被窝;就好比当你跑步时没有到达终点就放弃比赛;就好比当你喜欢一个姑娘却没有勇气去追求。我自命是要成为大虾的人,怎么可以如此懦弱。

为此我做出尝试和改变,我深知要在现有的阶段提升设计价值就必须释放设计产能(包涵设计师和前端工程师所花费大量重复性劳动)让自己有更为合理的时间去探索设计方案的易用性,而不是照搬产品需求和交互稿完成缺少必要探索和思考的用户界面。用户体验是用户与产品接触使用中产生的主观感受,而用户界面是用户视觉感官和触控感官最直接面对的第一层,它承载传递产品的商业价值、承载产品功能以及满足用户目标需求。

所以用户界面需要满足两个维度的设计目标:业务功能和用户体验。但往往两个维度的设计目标通常无法并行而驱,因为在传统软件和绝大多人的意识层面,都是先有功能、后考虑体验,在一段时间内我认同这个理念。但是深入一层你会发现当你作为用户时,如果用户体验(用户体验也分影响程度和优先级,这里不具体展开)影响了你的功能的使用,你是记住它有这个功能还是这记住软件的使用感受,绝大多数用户的反应是后者。不管是从心理学层面、还是从消费用户角度去看,都不能使用户主动想到:我在等等或许下版本就好了,这就是用户立场和产品研发立场之间巨大产品意识鸿沟。用户角度需要更美观的界面、更清晰直观的界面、更快更流畅的界面;产品研发角度如负千斤的研发人员,当能满足业务功能后未必有用户体验顾及之心也实属正常。

此时设计需要承载一定的责任,去协调两方在用户体验上意识程度的差别,合理制定并推动用户体验的持续优化、持续提升产品的易用性。为此目标,我们做出多维度、不同尝试,对于产品用户体验收集评定而言,我们建立用户体验需求池、用户体验需求优先级准则、用户体验需求推进会;对于用户体验执行落地阶段,我们制定了用户体验工作流程规范、用户界面设计风格规范、以及用户体验交付物检查评审要素。在收集评定阶段是为了建立必要的充分沟通,而在执行落地阶段的标准化是为了避免不必要沟通。


2.2 团队协作的认识

在两年前我对团队协作的认识停留在4*100米的接力的流水式协作,将每个人放在他最适合的跑道上发挥出他最擅长的技能,同时加以接力起始点交接处的一个同步缓冲区。

但后来我发现互联网工作协作并不能用流水式协作而完成,产品设计的工作流程是贯穿至产品开发周期的全过程,所以流水式的工作方式无法覆盖,同时沟通也是不充分的,用户体验工作流程就贯穿整个产品研发周期:从需求讨论、用户调研、交互设计及评审、视觉设计及评审、开发过程细节跟进、开发后期设计验收、持续跟踪不断优化。

在一次看到一个关于较早时期乔帮主的采访《被遗忘的访谈》,他举了一个切身的故事,在他12岁给邻居老爷子帮忙干活的时候,老爷子让他去捡来一箩筐石子,然后倒入磨石机备第二天使用。当他第二天打开磨石机的时候,令乔布斯感到惊讶的是,昨天还是棱角分明、层次不齐的石头,今天变成了圆润、饱满、亮泽,还各有自己的优美线条,这令他感到不可思议。这不就是团队协作做好诠释吗?

在一个公司、团队的建立之初每个人就像未曾打磨的石子,棱角分明、缺乏亮泽,但经过长期团队协作的不断沟通、无缝摩擦、弥补不足、精进专业和团队协作方式,最后每一个人变成一个谦虚、专业并富有性格特色的职业者。


2.3 认知思维变化

关于工作思维,从一个小故事讲起,在一次会议总监推荐一款软件让大家去体验,然而对于这类的软件(包括这款)我体验过多很多,我就直接说:这款软件很low,没必要体验;然后总监说:我需要你们体验它的优点、博采众长;我继续反驳某某软件的体验比这款软件好了太多,没必要去体验一款差的软件;最后会议不欢而散、当时的内心活动是:sba,我表达了一个正确的观点有错吗?

会后去上洗手间,然后在思考、不对啊,哪里不对,我今天明显反应过激,应该是没领会总监的意思,我的说辞是反向、单一、消极,没有从更全局的角度去看事情,事情的目的是推荐大家去体验更好的产品、让团队成员参与其中、吸收其他产品的优势。而我却维护着我本能的第一反应:批判事物的角度为出发点,没有快速从更全局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和背后的目的。

这个故事只是我个人问题的一个表现缩影,为此持续一段时间的反思。一个人如果不了解自己、不了解自己的缺点、不了解自己认知边界、不了解自己内心的渴望,那么他永远无法拥有真实、真知和真我。

恰巧过了一个礼拜去宁波看一个朋友,我已经多次说过去找他一直没去,确实因为工作的缘故,越发感觉时间的珍贵,可以花两天一见的朋友实为掰指可数。本以为是我过去给他熬鸡血,从当天中午见面到晚上2点促膝长谈,期间吃饭、打桌球、看电影,聊了十多个小时,前面几个小时聊他的近况,以往很丧的朋友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(老问题),我也给过建议,但是除了之前或目前存在的问题,更多的是让我看到他这两年的成熟与进步,虽对现状不满、却并没有像过去一样颓废,而是摆正心态思考学习、并且用正向并带有套路的方法去引导他的学生变的更好。为他感到高兴,若他遇到合适的机会、他会变的更好。

可以聊十多个小时的朋友是交心的朋友,因为在大学一起开工作室的缘故,我们彼此知之甚深,他又是聪明、有趣、善于揣摩人心思和需求的人。大学一起工作的时候,我更多的时间是关注事情本身、对于团队的建设、管理、以及团队成员的沟通交流、活动组织,都是我不擅长的、或者说是我不关注的。更多的关注于专业或者事情本身,长此以外成就了一个现在我,认真、执着、缺心眼。

同时缺乏看问题从多角度、多维度和具有同理心地思考问题的能力,缺乏事情和人变化掌控能力。我一直都隐约知道自己身上存在某些沟通、组织、领导力上的不足,简单叫做不大气。但是我却没有看到造成这种现象的背后原因,是过去十年的行为和思维成就了现在的我。十多小时的长谈,清晰看到了一个个自身的问题像气泡一个个蹦出而破裂,朋友帮我抽丝剥茧找寻问题、并给予中肯的建议和改善方法,我内心非常感激,人生得几知我、懂我的朋友,友亦足。


3. 最后

以上的人(不仅限于此),让我2017年状态不是2016年的复刻,而是改变,感谢!

随着时间的变化,我们会变成两类人,一类是天真的人、一类是油腻的人。身边的经验和直觉告诉我天真的人容易走的更远,天真的人永远都觉得自己很年轻、不油腻,充满好奇心,他们不会满足现有的能力圈和认知层,同时他们快乐生活,他们会像孩子做游戏一样单纯并充满活力。一个人如果油腻了、必然在生活中、职场中慵懒,表象是慵懒获得舒适、却丢失自己珍贵的时间丧失成长的机会。

希望我们可以永远保持天真、若要变的复杂也带着天真变的复杂。

感谢2017,感谢遇到的人和发生的事。

评论